终极杂食动物,什么都磕,圈地自萌,佛系更新
可调戏,可约稿

话剧《到大西南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联大》观后感(完整版)

发布了长文章:话剧《到大西南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联大》观后感(完整版)

点击查看

虽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但确实是一部不错的致敬西南联大话剧

这部剧上演于2018年底,过去了一年多才想起来补这个repo,请叫我最强鸽子王。

不过当时是想这部剧以后可能还有机会巡演,别因为写repo剧透而影响其他朋友的观感,没想到,六场过后,便是绝唱。所以现在整理一下当时的回忆,写一个全套点评。

 

    话剧是云南师范组织起来排的,半公益,买票前来的观众不多。鄙人学校组织赠票,名额不多,但由于感兴趣便抢了赠票前去观看,本以为这种赠票演出是绝对好不到哪里去的,没想到看完之后感觉:嘿!这部剧有两把刷子!也算是个不小的意外惊喜了。

演出是在多维剧场进行的,找起来很费劲,因为长得实在像个居委会活动中心。

……典型的小剧场,全场人数不多,地面居然是铁皮制成,迟到观众的脚步声非常影响观剧。

 

官方剧情介绍:

刚步入大学的“小川”对未来四年的大学时光有憧憬,也有期待。一晚,他在校园中入眠,一梦便回到了“七七事变”后的北平,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而后又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几位“掉队”的学子为了追赶“临时大学”的脚步,在几个士兵的保护下,经风霜、历艰辛、避战火,终于在昆明与“西南联合大学”汇合。“绝徼移栽桢干质”,彼时罹难的华夏大地竟仍有这么一群坚定的人,在困厄中坚持学习与研究,以自已的方式和情怀,为中华文化与教育保留了火种。至此,小川从梦中醒来,不再失措也不再迷茫,心怀赤诚、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的剧情介绍(本部分涉及剧透)

    梦的引子:

“我是谁,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活?随着大幕拉开,一位当代大学生的“小川”叩问自己,引起台下无数学子的思考和共鸣。小川是当代云南大学的一名新生,但平日里大家对“大学”这个象牙塔渲染的过于美好,小川对自己崭新的大学生活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和失望,同学们不理解也不愿理解,而在发泄自己的失望之时,台上的演员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举动,他们伸出手,指着台下观看的每一位观众:

“你们不也是一样吗?刷着手机,事不关己,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大学的时光就是用来浪费的,于是你,你,还有你,不也是这样一边唾弃着他人,一边继续随波逐流,恣意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大意,原句记不清了)

(台下的我顿时一个激灵,我不也正是这些浑浑噩噩的一员之一吗?我又浪费了多少青春?)

小川在校园中遇到了一位叫做“老山”的中年人,他西装革履,初见之时,还以为他是前来灌心灵鸡汤的大学校长,可他属于故事,却时不时跳出故事,引出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云大校园却属于另一年代的西南联大场景。北平的时局越来越紧张了,文化界人士想尽办法想要保存下文化的血脉,闻一多在夫人的力劝之下依旧决定随学生一起南迁……(细节记不太清了)这时,我便以为这位气度非凡的中年人是梅贻琦,但往后看去也不是,最后我明白了,“小川”、“老山”,其实就是两个隐喻,代表着当代的我们,他们游离于历史又时不时成为历史片段中的一部分,不断就历史中的故事发表现代人的思考和评判。

小川在云大的校园长椅上睡着了,学子们与“小川”一起进入梦境,穿越到抗日时期西南联大“文化长征”的路途上,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梦的延续

第一幕:辞宫阙;

在梦中,小川回到了烽火漫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组成了联合大学,三校南迁,一同到“大西南去”。小川也加入了西南联大“文化长征”的路途,但不一样的是,他们走晚了,大部队已经开跋,北平已经陷入日本人的战火之中,于是几个最后一波逃出沦陷北平城,前往大西南的人们组成了一个小队,在一位原本想当逃兵,后来却转念决定保护他们的兵痞排长戎雨途的护送之下,小川跟随着厨子顾必德、教授的姨太太刘知悔、实验室学生赵寒征和林袖春等人,一路跋山涉水,艰难的在战火疮痍的中国大地上行走,向大西南去。

 

第二幕,驻衡湘;

每个人好像都隐藏着什么秘密,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提防着对方,于是矛盾和冲突逐渐爆发,在争吵和决裂中,他们的秘密被一一揭开,原来,他们每个人都守护着一份珍贵的财产。

老厨子顾必德保护着一本宋本绝版古籍诗经,这是他的主人,一位儒学大师在以死殉城之前交给他的。老厨子不识字,但他努力的向人请教,努力的想背下这本书,因为主人告诉他,把这本书的内容教给学生,传统文化便不会断绝。

看起来美艳心机的刘知悔,实际上佩戴的项链藏着实验室最宝贵的财产——放射性元素样本,虽然她用假身份和谎言不断掩饰,可不断掉落的头发和越来越严重的辐射反应还是出卖了她。

大学生赵寒征和林袖春的行李里藏着一头实验培育的小猪——开普勒。这是实验室引进和培育的优良外国猪种,仅剩下最后一只,有了它,就可以改良中国的猪种,新杂交的品种会产肉更多,在未来让更多人吃得上肉。然而在时常断炊的南迁小队里,所有人都盯上了这只猪。林袖春能够坚信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对未来中国派上用场,挡得住其他人不把这只小猪打牙祭,能饿着肚子用自己的口粮喂它,却料不到学长赵寒征崩溃了。赵寒征觉得自己保护一只猪的行为过于愚蠢,哪怕这是他们日夜科研的结晶。在当下,这只猪所代表的研究成果已经全然无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与其这样还不如杀了吃肉。于是这对学生在衡湘间终究分道扬镳。

排长戎雨途原本是兵痞,准备带队做逃兵求一条生路,但他明白这些文化人对中国的意义,最终还是在逃走,打劫和恪尽职守中选择了后者。最后,他在保护小队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原本抓住女学生女教授欲行不轨的土匪头子。面对攻上山寨的日本人,最终选择了冲向日本人的枪口……

 

第三幕:在一座春天的城市;

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到达了昆明,一座春天的城市,他们的秘密也终于大白于天下,原来,他们都在保护中华的文化和教育成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命运仿佛欧亨利,总给人一些出人意料的结局。刘知悔舍命护送的放射性元素最终摧毁了她,再见她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年轻的生命很快便随风逝去。分道扬镳后,赵寒征毅然投笔从戎,不久后便牺牲在战场之上。林袖春依旧在喂养着一只小猪,但不一样的是,这只小猪是培育出的新一代本土猪种,名字叫做“张衡”。而老厨子顾必德却遇上了最悲催的事,终于完成了主人的任务,老厨子激动地点了一碗过桥米线来作为到达昆明的第一餐,没想到滚烫的鸡汤太烫,正好烫坏了不知情一口闷的老厨子,而挣扎之间,老厨子怀里的孤本诗经又好死不死的掉进了旁边的火炉里……

幸好老厨子硬是靠毅力生背下来这本书,于是连忙冲进西南联大的教室,告诉学生们只要背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的文化便不会断绝,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但诗经的诗篇学生们已人人皆知,孤本虽然被毁,但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从来没有断绝。老厨子在这一连串的刺激下,彻底疯了……

 

梦的尾声

“小川”梦醒,回到现实。最后全体演员振臂高呼:“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点评:

全剧分为:梦的引子,

梦的延续

第一幕:辞宫阙;

第二幕,驻衡湘;

第三幕:在一座春天的城市;

梦的尾声。

本来我们都以为,讲述“西南联大”这一话题,会以回顾历史,平铺直叙的方式再现西南联大的风貌景象,如同《无问西东》那般。但今晚的演出并没有想象中的闻一多,朱自清,梅贻琦,冯友兰传道受业解惑之境,更应该称之为小川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以梦回联大为基础创造了全虚构的故事。

遗憾吗?当然遗憾,不好看吗?并不。

这部剧有更多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有虚构,也有真实;有大人物,也有小英雄;有历史,也更有时代感。通过舞台剧特有的叙述方式,“老山”和“小川”为观众讲述了一个连接历史与现在、混淆梦境与现实的故事。现代这条线虽然是俗套的穿越剧情,但更注重对当代的反思,让人开始思考:“我的大学生活意义是什么?”而历史这条线也是穿插闪回的,主线是怀揣秘密的“到大西南去”小分队。但在这其中却时不时的穿插着历史上真实出现的片段。

这部剧的主题是“梦”,在小川的梦中故事里,那个年代的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他们带领着我们踏上‘到昆明去’的路途。” 而梦的叙述形式,使得当代的大学校园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两条线索交错在一起,产生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与关联。

这部剧的最后,并没有说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结尾采用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的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结束了整部戏。相信大家在看完后,心中虽朦胧,但一定会明白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为什么叫做“刚毅坚卓”。而剧中人所守护的每一样东西,合起来就是西南联大最宝贵的“精神”


这部剧的布景简单到几乎=0,也就是从红灯变成蓝灯的程度,道具也就只有几个折叠椅,基本是靠演员们撑起来的一部戏。演员只有十位,他们一直在舞台上,承包了剧中的所有角色,学妹扎起头发,放下衣服,就变成了送丈夫闻一多南迁的妻子高孝贞,前一秒还是小川的大学同学,脱掉外套,换上军装皮带,就是护送南迁学生的排长戎雨途。

两位主要角色“小川”和“老山”,有时扮演着南迁小分队里的故事,有时又扮演着历史上真实的片段,有时又跳出来,以现代师生的视角对历史中的故事发表现代人的思考和评判,有时甚至还会向台下的观众们提出思考的问题(以及灵魂扎心拷问),无形中打破戏剧的第四面墙,使观众们不由得从“看戏的人”转换成“其中的一份子”,这种感受,还是在话剧现场头一次遇到。

而贯穿话剧的音乐也是由熟悉西南联大历史的作曲者创作,契合剧情跌宕起伏的发展。属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很合适的曲子,愿意做原创配曲,这点值得大大鼓励。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这部戏每幕间的过渡,是演员弹着吉他,一起轻声合唱,而选用的三首浪漫的民谣歌曲,也各自有出处,我能听出来的一首是《桑塔露琪亚》,这首歌是致敬闻一多先生,因为闻先生在带领西南联大湘黔滇步行团期间,曾经在旅途中和学生们一起唱这首歌。这样的插曲,既富有新意,给整个故事带来一层轻松温暖的基调,又瞬间拨动观众的心弦,烘托了剧情气氛。

剧中采用了很多的写意和隐喻,比如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寓意,主角“小川”和“老山”是让人不由得想起“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大地和山川”,于是老山也如某种意义上的导师,带领着小川用置身事外的现代人视角去看,去找,去思考和评判。老山小川也是我们的导师,向台下的我们诠释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

南迁小分队每个人隐藏的秘密,也代表着西南联大所珍重和传承的精神。每个人都在以自已的方式和情怀,为中华文化与教育保留了火种。老顾以《诗经》守护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刘袖春以英国猪“开普勒”嫁接培育我们中国自己的“张衡”,代表着学者们对教育命脉和学术理想的守护;刘知悔以身试死为着我们的原子弹之梦,戎雨途从与日本人长城抗战后的逃避,到最后担起军人的职责主动护送学生牺牲自己,代表了广大人民开始直面民族苦难。而小川与老山在“辞宫阙”“驻衡湘”“在山城”这三幕之间的现实入梦,不仅为了穿越封锁线到大西南昆明去寻找当时联大师生的校园生活,更是为着探寻西南联大精神传承以及寻找自身所处大西南云师大的文脉继承。

故事这三幕:“辞宫阙”“驻衡湘”“在山城”是在向冯友兰、罗庸所作的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致敬:“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而故事为什么发生在云师大,因为这是云南师范大学献礼云师大建校80周年的作品……(这不废话吗)

为何有这段渊源:因为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北迁回归,将师范学院留在了云南来报答云南人民的收留之情,于是云师大便在西南联大的旧址上发展开来,成为了传承西南联大文化教育薪火的一员。(虽然实在是比不上真正西南联大的水平,没办法,师资和学源条件在那摆着,但作为师范学院培养无数教师,扎根基层教育,云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话题又转了回来,它令人遗憾吗?当然有,不好看吗?并不。

重要的是,它不单纯是一部命题作文式地献礼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剧目。

其实这类纪念校庆的献礼戏剧,卖的是情怀,其纪念意义一般大于艺术价值。一般不会特别好看,但这部戏明显要比校园戏剧要高出一个level,虽然没有想象中的类似于“雅典学院”的情景再现,但比我想要看到的呈现更能让人看到话剧制作者们对西南联大这个题材的思考与创作:

最重要的是,这部戏抓住了西南联大精神。

距离西南联大,我们已经有了80年的间隔,但大家依旧没有忘记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在南迁路途上为了传承文脉所付出的艰辛甚至是牺牲。“西南联大精神”是南迁小分队每个人都不惜性命保护的“文化火种”,是贩夫走卒到教授大儒每个人都明白“若文化不断,则中国不亡”,是学生们明白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使国家与民族摆脱沉沦与苦难。是当代学生“小川”虽身处悠闲的大学校园,却批判和思考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意义……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前小伙伴曾经看过某由国学大师钱穆创建的某大学纪念话剧《挚爱》。本来我俩想着,钱穆等人的建校历史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没想到,这部话剧已经不光是没有钱穆的问题了,它整个就是一现代狗血言情剧啊!!!男主女主在职场上尔虞我诈,爱恨情仇,破产失业,死去活来。你要说这是加强版《回家的诱惑》我都信……

当时我心中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为毛一个如此有底蕴的大学,校庆话剧却是这么一个跟“中华文化”和“大学精神”完全不搭噶的校园言情现代金融商界狗血言情复仇剧?

不过半年后我释然了,大概这所学校的这一代学子们,根本无法理解前人们会觉得“传承文化火种”“家国情怀”会比自己成为金融大亨和追求挚爱更加重要。

 

所以,看完《到大西南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联大》这部戏,回首再望,我感到很满意。它有缺憾,算不得完美,但它代表着“西南联大精神”没有成为一堆故纸,它还是鲜活的,在80年后依旧能够传承在新一代学子间。


出门可以填写对这部剧的观剧感受,可以收到一份珍贵的小礼物——“西南联大校徽”

 

 

 

看完后脑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吃过桥米线千万别急着喝汤!!!

(一场由米线汤太烫引发的旷世悲剧-_-||)

感觉云南场和帝都场好像在细节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看过这个剧的同志们欢迎前来交流区别和感想~




评论 ( 1 )
热度 ( 31 )

© 我就是人 | Powered by LOFTER